行业资讯 | 2022年12月

2023年 1月 1日
作者:哈纳斯

一、LNG期货上市蓄势待发

LNG(液化天然气)期货正式获得证监会立项批复后,目前已完成相关规则设计,上市条件已基本具备。

受访人士表示,业内期盼LNG期货已久,未来上市后将弥补国内能源化工期货品种的短缺,真实反映供需关系,为天然气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抵御周期性风险的工具,同时也可进一步增强国内在石油天然气方面的定价权,有助于形成我国天然气基准价格。

价格起伏致产业链承压

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1-9月份,LNG东北亚现货均价已达35.17美元/百万英热,较去年同期上涨169%。前三季度LNG接收站价格大幅上涨,均价为7798.2元/。吨,较去年同期上涨64%。

“短期来看,我国宏观调控及时,保供措施到位,叠加长协量不断增加,天然气市场供需关系较为平衡。但长期来看,若国际现货成本过高,现货进口将减少。如果东北亚市场价格与欧洲市场套利窗口进一步持续开启,产业链和相关企业将承压。”宝城期货研究所能源化工团队相关人士表示。

条件已基本具备

去年中国进口LNG达8140万吨,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LNG进口国。今年以来,虽然进口成本高昂抑制了我国LNG需求,但因其更契合国内天然气发展特点,仍占据重要地位。

“虽然受疫情及低碳政策等影响,全球范围对油气领域投资力度有所减少,目前能源供需失衡现象明显,但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未来几年全球天然气资源供应仍将回到充裕状态。” 上述宝城期货研究所能源化工团队相关人士说。

基础设施仍需完善

宝城期货研究所能源化工团队相关人士指出,建立天然气期货市场,相关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期货交易需要现货市场价格尽可能放开,而我国目前仅放开LNG价格,居民用气和非直供用户用气由政府主导定价,且居民用气价格低于工业用气,形成交叉补贴,市场尚未形成统一的反映供需关系和符合经济规律的天然气价格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储气库建设明显滞后,内陆期货交割难题尚存。”郭焦锋说,“充足的储气能力不仅可增强我国应急调峰能力,还可为期货交割提供仓储和调度的便利。”

当前,世界调峰应急储备能力的平均水平为10%,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可达17%-27%,而我国储气能力远低于此。“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并执行第三方公平准入的相关实施细则尤为重要,这将为未来形成国际性天然气市场和价格体系奠定技术基础。”郭焦锋指出。

来源:中国能源报  

二、我国首座半地下式LNG储罐和最大坐地式LNG储罐同时成功升顶

12月7日,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工程——国家管网集团龙口南山LNG接收站项目(以下简称龙口LNG)一期工程5号、6号两座储罐成功升顶,其中,5号储罐为我国首座半地下式液化天然气储罐,6号储罐为我国最大坐地式液化天然气储罐。伴随着两座储罐的成功升顶,龙口LNG一期工程所有储罐升顶作业均已完成。

龙口LNG项目位于山东省烟台市龙口港区,是我国环渤海地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一期工程于2020年5月正式开工,设计LNG接卸能力为500万吨/年,同时建造6座22万立方米LNG储罐,其中包括1座半地下式储罐、1座坐地式储罐、4座常规高桩承台式储罐。

龙口LNG项目实现了国内LNG储罐建造工艺技术的重大突破,开创了国内LNG储罐新型基础形式设计的先河。

作为我国首座半地下式LNG储罐,龙口LNG5号储罐基于基岩条件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周围土层对储罐结构的约束作用,创新使用掩埋式方案,消除基坑支护结构失稳、滑移风险,提高储罐的抗震性和安全性。

6号储罐合理利用良好的地质条件,采用坐地式方案进行建造,较传统的高桩承台结构储罐具有更加可靠的抗震性能,在工期和造价上也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本次升顶的单座储罐穹顶重量达950吨,上升高度为44.47米。升顶作业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智能技术,利用数字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测拱顶上升高度、拱顶水平度、罐内压力、风机运行情况等重要参数,自动计算拱顶运行状态的平稳性;通过对储罐升顶多视角、可视化、全过程的跟踪监测和远程精准控制,作业过程中实现了罐顶无人监控,升顶过程安全可控。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三、LNG运输船市场为何这么火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造船市场的“宠儿”从去年集装箱船,变成了今年的LNG运输船,其火爆程度令人惊讶。这无疑为 LNG 船的船东和建造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尤其是前者赚得盆满钵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 LNG 船运费和订造需求双双飙升,为今年航运和造船市场开启一道亮丽风景线?

 9 月全球成交量创历史纪录

目前,航运业正掀起一股争抢 LNG 船的狂潮。这也带来了 LNG 船新接订单量激增,在各种主力船型市场份额中跃居第一,成为了今年新造船市场绝对主角。有关数据表明,今年 1 至 9 月,全球 LNG 船新接订单达 122 艘,远超 2021 年 86 艘,创下了历史新高。今年全球油船、集装箱船等常规船型接单同比均不同程度下降,唯有 LNG船成交量逆势增长,与整体下滑的全球新造船市场形成了鲜明对比。另外,LNG 船造价也一路上升,如 17 万方大型 LNG 船建造成本从去年同期每艘 1.9 亿美元增至目前约 2.4 亿美元。

LNG 船建造需求至今仍没有回落迹象,代之是更加高涨的订造热情。对此,有业内人士预测这一行情或持续3 年左右。也有研究报告指出,按照当前接单量发展,全球新造船交付量到 2025 年将有 65% 为 LNG 动力船,而几年前这一比例仅为 10%。这个数据表明今年来船东抢造LNG 船的意愿有多疯狂!

低碳要求下最佳过渡船型

LNG 船市场火爆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原因的。近年来,国际海事组织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各种更严格排放标准生效日期不断逼近。为此,国际航运业积极寻求低碳或零碳替代燃料船舶,掀起了新能源船舶探索热潮,包括甲醇燃料船、锂电池船、氢燃料电池船和氨燃料船等,但由于这些船型还处于研究阶段,要实现大规模应用推广仍存在着瓶颈问题。尽管如此,有一种船型则是例外,那就是LNG船。

LNG 船很早就应用于航运业,成为最广泛使用的环保船舶,并被认为是目前实现海运“双碳”目标的最佳过渡船舶。这是因为 LNG 船除了不会排放二氧化硫和氮化物等有害物质外,比常规燃料船还可降低 20% 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船舶脱碳目标下,LNG 虽然并非最环保燃料,但其技术相对成熟,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相对于甲醇、氢燃料和氨燃料等低碳、零碳能源在技术和监管规则上都更具优势。法国达飞集团曾表示,就保护空气质量而言,LNG是目前作为船舶燃料最先进的解决方案。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LNG 是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最安全、减排效果最好的船舶燃料,而其它替代燃料的技术和配套设施走向成熟至少需要 4 到 8 年时间。由此可见,说 LNG 是船舶实现净零排放的最佳起点和最理想过渡燃料一点不为过。这也是 LNG 船需求近年特别是今年持续推高的一个内因。

在规则倒逼下,越来越多船东之所以倾向于选择 LNG船,与 LNG 船加注业务扩大也是有关系的。当前,LNG船加注设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港口开始新增加注业务,LNG 船的航线也越布越广。这就为 LNG 船应用向更大规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俄乌冲突刺激 LNG 船需求

LNG船市场去年已经明显好转,但造成今年疯狂增长的导火索无疑是俄乌冲突。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天然气生产国,产量约占全球 16.5%,而欧洲国家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程度非常高,欧洲进口的天然气有 56.7% 来自俄罗斯。

俄乌战争爆发后,欧洲决心与俄罗斯能源“断绝关系”,欧盟从俄罗斯得到的能源数量急剧下降,进而引起了欧洲能源危机。在北溪管道爆炸后,这一危机日益恶化。

为此,欧洲国家纷纷加大对卡塔尔和其它地区的 LNG采购量,但这样做是不可能短时间填补俄罗斯天然气缺口,加之日韩等亚洲国家争先加入囤积冬季供应行列,导致欧洲的 LNG 需求量激增。随着冬季来临,为了确保有暖气过冬,欧洲近期出现了恐慌性抢购天然气的局面。

在天然气管道输送受阻后,欧洲国家不得不通过 LNG 船运输来缓解天然气缺乏问题。这就促使其跟亚洲国家一起争夺有限 LNG 船,从而推动了 LNG 船运费急速攀升。目前,大西洋盆地租用一艘 LNG 船的成本已经涨至每天 39.75万美元。有专业人士预测,按这个趋势发展,今年第四季LNG 船运费每天可能超过 100 万美元。

即使给出高昂运费,仍是一船难求。这是因为现有的LNG 船根本无法满足暴增的国际需求。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唯有纷纷下单新造 LNG 船,从而开启了 LNG 船建造市场的繁荣景象,也不断带动了该船型造价上升。可以说,只要俄乌冲突没结束,这个失控的上涨趋势就不会停止。

今年这波 LNG 船市场行情虽然令航运造船业欢欣鼓舞,但也应认识到:LNG 船并非未来脱碳船舶的最佳选择,而在突发事件下引发的市场高涨,不管对于船东,还是船厂,其中风险都是不可避免的。我国造船业特别是 LNG 船建造企业必须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清晰的判断。

来源:能源情报

四、2022年国际能源十大新闻

俄乌冲突引爆欧洲能源危机

2022年2月24日,作为欧洲最主要能源来源地的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爆发冲突,导致欧洲此前就广泛存在的能源危机愈演愈烈,天然气、电力价格节节攀升,能源安全遭遇巨大挑战。

欧盟能源总署的数据显示,2021年欧盟进口的能源中,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煤炭占比分别高达45%和46%,原油占比为27%。已经脱欧的英国,也有36%左右的煤炭来自俄罗斯。

即便如此,欧洲仍然对俄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能源实施了大规模制裁,导致俄出口至欧洲的能源越来越少,欧洲能源供给缺口越来越大,物价越来越高,经济指标不断恶化。欧洲能源危机的演变可能最终会加重欧盟内部分歧。长远来看,更会增加对欧洲财政机制、地缘政治乃至能源转型的负面影响。

油气市场“过山车”般起伏

俄乌冲突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导致2022年油气市场犹如坐上了“过山车”,全年跌宕起伏。

天然气市场方面,俄管道天然气的“消失”迫使欧洲国家在全球疯抢液化天然气(LNG),日本、韩国等LNG进口大国也加快囤气,LNG市场一时供不应求。

石油市场方面,国际油价从2021年12月到2022年3月初大幅攀升至2008年以来的高点;2022年6月中旬又迎来一波震荡下跌;到11月下旬,整体跌至俄乌冲突爆发前的水平。

沙特和俄罗斯引领的“欧佩克+”减产联盟,在2022年6月的减产例会上做出了两年来首次额外增产的决定。同时,美国宣布释放战略石油储备,并与其他经合组织成员达成释放原油储备的协议,这促使油价在2022年第二季度整体高位盘整在之后开始企稳。

2022年9月最后一周,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度跌破85美元/桶,创年初以来新低;美国WTI价格则失守80美元/桶。

2022年12月,“欧佩克+”做出维持现有减产政策的决定,加之西方对俄原油海运出口禁令正式生效,市场对于原油供给侧收紧的担忧进一步加强。

俄罗斯就“能源封锁”反制西方

从8月禁止俄罗斯煤炭进口,到12月限制俄罗斯原油售价,以美欧为首的西方国家2022年全面封锁俄罗斯能源产品。而俄罗斯也于年末出台了一系列反制措施。2022年12月27日,俄总统普京签署总统令,2023年2月1日至7月1日停止向参与价格限制的国家出售原油,对汽油和柴油等精炼油品则将实施单独禁令。

围绕能源展开的博弈,俄罗斯底气十足。俄罗斯是全球第三大产油国和最大石油产品出口国、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和最大天然气出口国,同时还是全球第三大煤炭出口国。欧洲在能源领域对俄罗斯的依赖度非常高,这也是其摒弃俄油气煤之后陷入严重能源危机的主因。

全球煤炭消费和燃煤发电创新高

国际能源署(IEA)年末发布的年度煤炭市场数据称,2022年,全球煤炭总体需求将同比增长1.2%,首次超过80亿吨,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同时,受天然气供应紧缺、绿电出力波动等因素影响,全球燃煤发电量预计增长2%,其中,欧盟和印度煤炭消费涨幅最为明显。

近年来,欧美多国煤炭消费量呈现下降态势,但2022年煤炭消费重返巅峰。这意味着煤炭作为传统化石能源在能源供应体系中实际上仍占据重要地位。

供应链吃紧推高全球能源转型成本

2022年内,全球遭遇供应链吃紧挑战,零部件工厂产能中断、海运贸易延误、用能成本高企导致多国风电、光伏装机不及预期。同时,钢铁、锂、钴、铜等重要原材料价格接连上涨。欧盟国家工业用能成本更是一再走高,进而推高清洁能源项目开发以及电动汽车生产成本,部分电动汽车生产厂商甚至一改多年降价趋势“逆势”涨价。

多重危机叠加下,全球各行业的供应链在2022年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以风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也未能幸免。能源供应链危机是否能够解决将成为全球能源转型能否顺利推进的一大重要决定因素。

氢能大型项目投资规模刷新历史纪录

2022年9月,氢能委员会联合咨询机构麦肯锡在《氢洞察2022》报告中提出,目前,全球范围内总计有680个大型氢能项目,较2021年11月高出至少50%,总投资规模高达2400亿美元,不仅增速喜人,更是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

氢能被视作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之一,同时也将是未来能源系统的重要部分,2022年氢能项目投资的大爆发意味着全球各界已形成合力,氢能项目正加速落地,氢能全产业链即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北溪”天然气管道发生泄露

2022年9月底,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两条“北溪”管道出现泄漏,位于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的管道区段出现4处泄漏点。瑞典测量站当时在“北溪-1”和“北溪-2”发生泄漏的海域探测到两次强烈的水下爆炸,各方均认为管道遭到了“蓄意破坏”。

“北溪”天然气管道是连接俄罗斯和德国的重要天然气管线,其中“北溪-1”管道于2011年建成,每年输气量占到俄罗斯对欧出口天然气的四成左右。对于“北溪”天然气管道的泄漏,美欧俄各执一词,俄罗斯与欧美国家间的能源博弈也因此升级。

COP27有所突破未来可期

2022年11月2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推迟了一天多后终于闭幕。虽然本次会议仍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但是,与会各国终于同意将建立一个损失损害基金,并在2023年的气候大会结束前,对基金运转的细节问题做出安排。正如一位与会人士的描述,这是“完成了以往任何一届气候大会都没能做到的事”。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赞这项突破是“向正义迈出了重要一步”。尽管COP27的结果并不完美,但是各方对未来的期待仍充满乐观。气候大会为全球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讨论改革路径的空间。近年来,应对气候变化在各国外交和政治议程上的重要性持续上升,气候会场上的关切也越来越多地与许多外交大场合上的议程形成了互动。

核聚变技术取得里程碑式成就

2022年12月13日,美国能源部宣布,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首次成功在核聚变反应中实现“净能量增益”,即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大于促发该反应的镭射能量。鉴于全球科学家一直希望以核聚变技术打造出“人造太阳”,获得大量洁净能源,美能源部长将这一突破称为“里程碑式的成就”,预计其将能帮助人类在实现零碳排放的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

不过,虽然此次突破从科技角度而言的确是不小的成绩,但是,一方面,美国研究此项技术真正的意图在于研究核武器相关的物理问题;另一方面,这一技术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化核聚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主任表示,如果想将这一成果商业化,核聚变技术仍有“重大障碍”需要克服,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努力和投资。与此同时,工程师也还没有开发出能够以经济实惠的方式将这种反应转化为电力并实际应用到电网中的机制,短期内,这一突破还无法转化为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实际力量。

全球首个碳关税制度问世

2022年12月18日,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达成一致,将全面改革欧盟碳市场,包括推出颇具争议的碳关税。根据改革规划,欧盟将从2026年正式起征碳关税,2023年10月至2025年12月底之间进行试运行,届时将强制对外国进口商征收碳排放成本,行业涉及铝、钢铁、水泥、肥料、电力等多个关键领域。

虽然欧盟强调碳关税旨在提高全球环境标准并保护欧盟产业,但多国仍然指责其大搞保护主义贸易,利用碳关税变相惩罚进口商和外资企业,同时也将欧洲自己的企业和行业置于风险之中。在全球贸易紧张局势日渐升级的当下,欧盟碳关税如果推行不当,不仅将进一步加剧欧洲部分国家的能源短缺情况,甚至还将带来难以想象的动荡,同时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贸易争端。

俄乌冲突引爆欧洲能源危机

2022年2月24日,作为欧洲最主要能源来源地的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爆发冲突,导致欧洲此前就广泛存在的能源危机愈演愈烈,天然气、电力价格节节攀升,能源安全遭遇巨大挑战。

欧盟能源总署的数据显示,2021年欧盟进口的能源中,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煤炭占比分别高达45%和46%,原油占比为27%。已经脱欧的英国,也有36%左右的煤炭来自俄罗斯。

即便如此,欧洲仍然对俄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能源实施了大规模制裁,导致俄出口至欧洲的能源越来越少,欧洲能源供给缺口越来越大,物价越来越高,经济指标不断恶化。欧洲能源危机的演变可能最终会加重欧盟内部分歧。长远来看,更会增加对欧洲财政机制、地缘政治乃至能源转型的负面影响。

油气市场“过山车”般起伏

俄乌冲突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导致2022年油气市场犹如坐上了“过山车”,全年跌宕起伏。

天然气市场方面,俄管道天然气的“消失”迫使欧洲国家在全球疯抢液化天然气(LNG),日本、韩国等LNG进口大国也加快囤气,LNG市场一时供不应求。

石油市场方面,国际油价从2021年12月到2022年3月初大幅攀升至2008年以来的高点;2022年6月中旬又迎来一波震荡下跌;到11月下旬,整体跌至俄乌冲突爆发前的水平。

沙特和俄罗斯引领的“欧佩克+”减产联盟,在2022年6月的减产例会上做出了两年来首次额外增产的决定。同时,美国宣布释放战略石油储备,并与其他经合组织成员达成释放原油储备的协议,这促使油价在2022年第二季度整体高位盘整在之后开始企稳。

2022年9月最后一周,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度跌破85美元/桶,创年初以来新低;美国WTI价格则失守80美元/桶。

2022年12月,“欧佩克+”做出维持现有减产政策的决定,加之西方对俄原油海运出口禁令正式生效,市场对于原油供给侧收紧的担忧进一步加强。

俄罗斯就“能源封锁”反制西方

从8月禁止俄罗斯煤炭进口,到12月限制俄罗斯原油售价,以美欧为首的西方国家2022年全面封锁俄罗斯能源产品。而俄罗斯也于年末出台了一系列反制措施。2022年12月27日,俄总统普京签署总统令,2023年2月1日至7月1日停止向参与价格限制的国家出售原油,对汽油和柴油等精炼油品则将实施单独禁令。

围绕能源展开的博弈,俄罗斯底气十足。俄罗斯是全球第三大产油国和最大石油产品出口国、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和最大天然气出口国,同时还是全球第三大煤炭出口国。欧洲在能源领域对俄罗斯的依赖度非常高,这也是其摒弃俄油气煤之后陷入严重能源危机的主因。

全球煤炭消费和燃煤发电创新高

国际能源署(IEA)年末发布的年度煤炭市场数据称,2022年,全球煤炭总体需求将同比增长1.2%,首次超过80亿吨,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同时,受天然气供应紧缺、绿电出力波动等因素影响,全球燃煤发电量预计增长2%,其中,欧盟和印度煤炭消费涨幅最为明显。

近年来,欧美多国煤炭消费量呈现下降态势,但2022年煤炭消费重返巅峰。这意味着煤炭作为传统化石能源在能源供应体系中实际上仍占据重要地位。

供应链吃紧推高全球能源转型成本

2022年内,全球遭遇供应链吃紧挑战,零部件工厂产能中断、海运贸易延误、用能成本高企导致多国风电、光伏装机不及预期。同时,钢铁、锂、钴、铜等重要原材料价格接连上涨。欧盟国家工业用能成本更是一再走高,进而推高清洁能源项目开发以及电动汽车生产成本,部分电动汽车生产厂商甚至一改多年降价趋势“逆势”涨价。

多重危机叠加下,全球各行业的供应链在2022年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以风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也未能幸免。能源供应链危机是否能够解决将成为全球能源转型能否顺利推进的一大重要决定因素。

氢能大型项目投资规模刷新历史纪录

2022年9月,氢能委员会联合咨询机构麦肯锡在《氢洞察2022》报告中提出,目前,全球范围内总计有680个大型氢能项目,较2021年11月高出至少50%,总投资规模高达2400亿美元,不仅增速喜人,更是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

氢能被视作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之一,同时也将是未来能源系统的重要部分,2022年氢能项目投资的大爆发意味着全球各界已形成合力,氢能项目正加速落地,氢能全产业链即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北溪”天然气管道发生泄露

2022年9月底,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两条“北溪”管道出现泄漏,位于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的管道区段出现4处泄漏点。瑞典测量站当时在“北溪-1”和“北溪-2”发生泄漏的海域探测到两次强烈的水下爆炸,各方均认为管道遭到了“蓄意破坏”。

“北溪”天然气管道是连接俄罗斯和德国的重要天然气管线,其中“北溪-1”管道于2011年建成,每年输气量占到俄罗斯对欧出口天然气的四成左右。对于“北溪”天然气管道的泄漏,美欧俄各执一词,俄罗斯与欧美国家间的能源博弈也因此升级。

COP27有所突破未来可期

2022年11月2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推迟了一天多后终于闭幕。虽然本次会议仍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但是,与会各国终于同意将建立一个损失损害基金,并在2023年的气候大会结束前,对基金运转的细节问题做出安排。正如一位与会人士的描述,这是“完成了以往任何一届气候大会都没能做到的事”。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赞这项突破是“向正义迈出了重要一步”。尽管COP27的结果并不完美,但是各方对未来的期待仍充满乐观。气候大会为全球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讨论改革路径的空间。近年来,应对气候变化在各国外交和政治议程上的重要性持续上升,气候会场上的关切也越来越多地与许多外交大场合上的议程形成了互动。

核聚变技术取得里程碑式成就

2022年12月13日,美国能源部宣布,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首次成功在核聚变反应中实现“净能量增益”,即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大于促发该反应的镭射能量。鉴于全球科学家一直希望以核聚变技术打造出“人造太阳”,获得大量洁净能源,美能源部长将这一突破称为“里程碑式的成就”,预计其将能帮助人类在实现零碳排放的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

不过,虽然此次突破从科技角度而言的确是不小的成绩,但是,一方面,美国研究此项技术真正的意图在于研究核武器相关的物理问题;另一方面,这一技术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化核聚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主任表示,如果想将这一成果商业化,核聚变技术仍有“重大障碍”需要克服,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努力和投资。与此同时,工程师也还没有开发出能够以经济实惠的方式将这种反应转化为电力并实际应用到电网中的机制,短期内,这一突破还无法转化为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实际力量。

全球首个碳关税制度问世

2022年12月18日,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达成一致,将全面改革欧盟碳市场,包括推出颇具争议的碳关税。根据改革规划,欧盟将从2026年正式起征碳关税,2023年10月至2025年12月底之间进行试运行,届时将强制对外国进口商征收碳排放成本,行业涉及铝、钢铁、水泥、肥料、电力等多个关键领域。

虽然欧盟强调碳关税旨在提高全球环境标准并保护欧盟产业,但多国仍然指责其大搞保护主义贸易,利用碳关税变相惩罚进口商和外资企业,同时也将欧洲自己的企业和行业置于风险之中。在全球贸易紧张局势日渐升级的当下,欧盟碳关税如果推行不当,不仅将进一步加剧欧洲部分国家的能源短缺情况,甚至还将带来难以想象的动荡,同时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贸易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