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 2023年1月

2023年 2月 1日
作者:哈纳斯

一、2022年中国LNG产量数据解析

1、月度产量数据来看,2022年国产LNG月均产量达到22.8亿方,较2021年增长2.5亿方,涨幅12.1%。

其中2022年LNG月度产量增长较为突出的时段在10-11月份,11月份达到年内单月产量最高值,为26.7亿方,环比增长1.5%,同比增长21.4%。主要原因在于11月中石油管道气销售承压,西部原料气执行阶梯气价鼓励液厂生产,主产区液厂部分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开工负荷,致使整体产量呈现增加趋势。

而2022年LNG月度产量最低值在2月份,为17.8亿方,环比下降17.7%,同比增长9.6%。原因一方面在于2月仅有28天生产时间较短,另一方面在于春节前液厂跌价排库,成本倒挂严重,同时需求低迷,导致行业生产积极性下降,停工液厂较多,但节后气温降低价格大涨,液厂生产积极性较大提振,不过因原料气供应不足,部分液厂保供减产或停工,致使整月产量出现较大下滑。

2、大区产量数据来看,2022年中国LNG主产区仍旧集中在华北及西北地区,占全国总产量的76%。华北及西北区域天然气储量较为丰富, LNG产能最为集中,其他区域量少,各大区分布不均衡。

其中华北地区产量最高,达到120.2亿方,占全国总产量的44%,期间内蒙古产量贡献率最多,达到67.2亿方,占全国总产量的25%,其次是山西省,产量为38.7亿方,占全国总产量的14%。而西北地区在大区产量贡献中稳居第二,达到87.8亿方,占比32%,其中陕西省产量在48.4亿方,占比17.7%。之后西南地区产量居第三位,为36.0亿方,占比13%。

3、主要省份产量数据来看,2022年中国LNG产量前十的省市合计量达到247.3亿方,占总产量的90%,LNG产量分布高度集中。

其中产量排名前三的省份为内蒙古、陕西、山西,产量分别为67.2亿方、48.4亿方、38.7亿方,占比分别为25%、18%、14%。

4、主要液厂产量数据来看,2022年中国LNG产量前十的液厂合计量在69.8亿方,占总产量的25.5%,集中度表现一般。

据金联创统计,2022年LNG液厂样本共计222家,仅有169家保持常规生产,另外 53家液厂因气源或产能淘汰等各种因素停工。其中常规生产液厂中,产量高于10亿方的液厂仅有2家,分别是延长及汇能,产量在5-10亿方之间的液厂共5家,分别是哈纳斯、新疆广汇、昆仑黄冈、宏基亿泰及兴圣,在3-5亿方之间的液厂有15家,2-3亿方之间的液厂有23家,1-2亿方之间的液厂有40家,不足1亿方的液厂有84家。

来源:金联创天然气

二、20231月国内LNG接收站船舶到港情况

1、1月国内LNG接收站接卸船舶容积情况2023年1月,全国所有LNG接收站接卸LNG船总容积1897.33万立方米(只包含卸船容积)。中油永安、中油台中、中石油唐山、国网迭福、中石油如东、中海油大鹏、中石化天津、中石化青岛分别以12.65%、9.06%、8.93%、8.89%、8.27%、6.73%、6.48%、5.53%的占比名列前八。

来源国方面,澳大利亚、卡塔尔、马来西亚分别以37.43%、26.85%、10.15%的占比位列前三。

2、1月国内LNG接收站到港船舶数量情况2023年1月,全国所有LNG接收站总共到港LNG船舶126艘(既包含卸船,也包含装船船舶),中油永安、中油台中、国网迭福、申能洋山、中石油如东、中海油大鹏、国网洋浦、中石油唐山分别以15艘、12艘、10艘、9艘、8艘、8艘、8艘、8艘名列前八。

按舱型划分:薄膜型LNG船108艘,占比85.71%;球型LNG船18艘,占比14.29%。按船型划分:常规船109艘、Q-Max船6艘、Q-Flex船7艘、浮式船1艘、加注船3艘。按舱容划分:中小型船:13艘,占比10.32%;12~15万立方米船:44艘,占比34.92%;15~17万立方米船:16艘,占比12.70%;17~21万立方米船:40艘,占比31.75%;Q-Flex/Q-Max船:13艘,占比10.32%。三、1月国内LNG接收站船舶在港天数2023年1月,中油永安、中油台中、国网迭福、国网洋浦、中石油如东、国网天津分别以25天、20天、20天、19天、18天、17天的船舶在港天数(包含卸船、装船船舶在港天数,不含国网天津浮式船在港天数)排名前六。

来源:LNG行业信息

1月7日,LNG船舶“阿尔瓦”轮顺利靠泊天津码头

三、2022能源市场失衡

以欧洲在全球范围内加大找油找气力度为“导火索”,能源市场既有的均衡被打破。

2022年的全球能源市场和其背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涤荡起伏,频度之多、烈度之剧,堪称史上少有,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始作俑者,一是疫情反复;二是俄乌冲突。两者叠加削弱了全球经济发展动能,对全球能源行业产生深层次影响。以欧洲全球范围内加大找油找气力度为“导火索”,能源市场既有的均衡被打破,能源供需格局由此步入再平衡、再调整阶段。时至今日,这种调整还在持续。

俄乌冲突,深度调整全球能源供需格局

俄乌冲突引发地缘动荡,成为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深度调整的“引擎”。俄乌冲突以来,欧美加大对俄罗斯经济制裁力度,大公司纷纷撤资俄罗斯,欧洲对俄出口油气设置价格上限,俄罗斯油气产量下降,出口受阻,北溪管道爆炸,俄罗斯输入欧洲天然气总体下降。冲突紧随欧洲2021年气荒节点,在俄气供应受阻情况下,欧洲多国加大从美国、卡塔尔、澳大利亚、非洲采购油气力度,客观上为美国页岩油气革命输入发展动能,既有的油气供需平衡格局被打破。“气荒”之后欧洲各国叫停激进的绿色低碳转型政策,重启煤电、延缓核电退出,进一步强化了化石能源地位。形势突变虽然未从根本上改变欧洲发展绿色低碳能源的初衷,但改变了欧洲的“碳中和”进程与路线,也为全球碳中和提供了示范经验与教训。针对欧洲油气供需格局变化,俄罗斯积极推进油气东移战略,但受制于国内资金短缺限制,短期内的俄油气东移效果不会太明显。

出台气候法案,鼓励新能源发展

2022年8月16日,美国史上最大气候投资法案《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在历经18个月的两党激辩后,以51比50的微弱优势获得通过。该法案涉及医疗、气候和税改等多个领域,包括投资3690亿美元以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气候投资。新法案已于2023年1月1日开始实施。法案将为清洁能源领域提供多项补贴,包括太阳能、风力发电、电动汽车等多个产业,延续了奥巴马时期购买电动汽车新车每辆7500美元的补贴,取消了针对车企的补贴销量限制,新规定与2023年1月当期的补贴期限延长到了2032年底。不少机构认为这将在全球掀起万亿美元的新能源投资热潮,有助于欧美到2030年实现新能源“质”的突破,即全面替代传统能源发电。但是根据《通货膨胀削减法案》,美国对新能源的补贴主要针对本土供应商,尤以电动汽车政策争议为甚。如果消费者想要获得最高7500美元的电动汽车补贴,必须购买在美国组装或40%电池金属和矿物产自北美的电动汽车,且这一比例在未来6年将逐年提高。这意味着,在美拥有业务的跨国汽车制造商,如果想要拿到补贴,只能完善在美的电池产业链。这一结果无疑引起了欧盟的强烈反对,目前该地区正在经历严重的能源危机和高通胀,对于这种可能导致核心技术和主要资金外流的强制性政策,欧洲企业不满逐渐升级。

欧佩克+,坚持减产保价

与美国分歧严重,“欧佩克+”市场变化,继续坚持减产保油价政策。2022年10月5日,欧佩克+成员国聚首,一致决定在11月和12月联合减产200万桶/日,这是该组织自2020年疫情暴发而启动减产以来的最大力度,引发了美国的不满。三个月前,拜登总统刚刚造访了沙特阿拉伯,在重申美国将继续保护沙特阿拉伯边境和人民的承诺的同时,还敦促沙特阿拉伯在即将到来的欧佩克减产会议上对减产提议“说不”,但显然,沙特阿拉伯并未听从美国的建议。更让美国不满的是,此举意味着沙特与俄罗斯之间的联盟更加紧密。美国有国会议员甚至提议采取报复措施,包括从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撤军。由于从2022年6月开始油价持续下跌,早有部分“欧佩克+”联盟的成员国削减了石油产量,而另有一些成员国的产量本就低于官方配额,也不会因此次减产协议而发生变化。如尼日利亚可生产174.2万桶/日,但其当前的实际产量仅100万桶/日;俄罗斯的实际产量也低于其1047.8万桶/日的生产上限。真正承担减产任务只有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和伊拉克四国,因此2022年11—12月的石油实际减产量远低于议定的200万桶/日,仅约100万桶。但此举对美国的象征意义更大,美国无法像以往那样左右沙特阿拉伯的决策。欧佩克对近期G7集团计划限制俄罗斯石油出口价格持反对态度,欧佩克+认为这种消费国集体抑制油价的模式一旦成功,未来会损害其他产油国的利益。欧佩克+减产基于市场供需变化的理由十分充分,受疫情和局部冲突的影响,全球石油需求增长放缓,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石油消费量极有可能低于2021年同期。根据伍德麦肯兹最新发布的宏观石油报告,即便减产生效,全球石油库存仍将持续增长。减产协议达成后,国际油价迅速反馈,布伦特油价从欧佩克+会议前每桶88美元上涨至会议后一周的98美元/桶。但12月以来,国际油价已经再次滑落,截至2022年12月19日,布伦特油价已经低于80美元/桶,证实了欧佩克+对市场判断的正确。

重视能源安全,CCUS项目提速

能源安全进一步成全球热点,化石能源回归背景下全球CCUS项目提速,新能源发展的步伐没有停滞。2021年爆发欧洲气荒之后,欧洲各国在能源政策方面开始了务实性调整,对激进的绿色低碳能源转型政策给予否定,开始重启煤电和核电,对能源安全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2022年能源安全成为全球热词,发展中国家关注,发达国家也关注。既要顾及短期内主要依靠化石能源保障能源安全、又要坚持绿色低碳转型初衷是2022年主要经济体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此形势下多国开始聚焦发展CCS/CCUS技术及项目投资,相关投资计划和项目2022年落实速度显著加快。虽然CCS技术目前成本仍居高不下,但这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减排手段,碳市场的完善有望让CCS项目的商业价值更加凸显。睿咨得公司在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称,目前全球有26个CCS/CCUS项目在运营,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碳中和”政策举措大范围实施之后,到2030年全球将有一大批CCS/CCUS项目在化工、制氢以及火力发电行业推出。从长期发展趋势看,多国回归化石能源的同时依旧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选择了并进的双道路。决策者普遍认为,短期回归化石能源解决当下的安全问题,但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摆脱化石能源依赖,实现中长期能源安全彻底的终选,此观点在俄乌冲突之后的欧盟内部非常有市场。

二十大召开,规划能源行业发展道路

2022年举世瞩目的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二十大报告提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二十大报告为今后中国能源发展举旗定向,确立了系统完整的发展逻辑,其中立足国内资源禀赋,加大煤炭的清洁化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大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及增储上产立足兼顾能源安全保障与“双碳”目标下的路径选择,突出强调能源转型过程平稳、资源基础安全可靠两大基本出发点,是今后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的行动指南。

油气增产,对外依存度或迎双降

中国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取得重要进展,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看点。2019年正式实施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以来,以“三桶油”为代表的国内油气企业持续加大勘探开发资金和科技投入力度,高质量完成了各年度计划目标,增储上产成果密集显现,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截至目前,我国平均每年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近15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约2万亿立方米;原油产量连续4年保持回升态势,年均增速超过1.5%,2022年产量已达到2.05亿吨,时隔6年再次回归2亿吨以上,海上是原油增储上产主力,主要来自渤海和南海东部地区;天然气产量保持较快增长,连续5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年均增速超过9%。2021年首次突破2000亿立方米大关,达到2076亿立方米,2022年预计可再增产100亿立方米以上,主要来自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伊朗的全球第四大天然气生产国。在国内产量增长和整体需求放缓的双重影响下,预计我国2022年的油气对外依存度会出现近年来首次双降,其中原油对外依存度将从2021年的72%降至71%以下,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会从2021年的46%降至42%。

东线全线贯通,中俄合作上台阶

2022年11月29日,第四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在北京和莫斯科两地举行。统计数据显示,中俄双边贸易额于2018年首度超过1000亿美元,随后始终保持增长态势,2022年1—10月,中俄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了1539.385亿美元,再度刷新历史纪录。其中,中俄两国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贸易额均实现了大幅增长。2022年前10个月,中国石油对俄油气合作领域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原油贸易方面,中国石油通过管道进口俄罗斯原油3326万吨,2022年2月,中国石油与俄方伙伴续签《西部供油合同》,合同期内将累计进口1亿吨原油资源。在天然气贸易方面,中俄东线管道运行平稳,自管道投产至2022年10月底,俄方累计向中国供气突破270亿立方米,同时双方正在加快推进中俄远东管道项目,并就中蒙俄管道合作开展交流。与此同时,2022年12月7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泰安—泰兴段在经过23个月的紧张建设后,提前半年投产,在江苏泰兴与西气东输管道系统联通,将“北气南下”通道延伸至长三角地区,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天然气,从小兴安岭入境,经东北三省、京津冀、环渤海南下抵达上海,将长三角地区天然气保供能力提升约5000万立方米/日,为我国东部地区能源保障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随着这一东部能源重要通道全面贯通,在大幅提升我国东北地区资源供应能力、推动“气化东北”进程的基础上,增加了环渤海地区陆上资源供应通道,缓解该区域对进口LNG的依赖,从而降低了用气成本。同时,通过与西气东输管道系统互联互通,推动长三角地区形成东、西、南、北四方供气格局,有效缓解区域管输瓶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资源调配和互供互保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保障高峰期供气安全、促进管道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天然气需求平稳,进口增速下降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22年10月,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30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1—10月的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3000亿立方米、同比小幅下降1.1%。考虑到冬季取暖需求增加因素,预计2022全年我国天然气需求与2021年基本持平。从区域消费看,2022年北方采暖煤改气需求增长放缓,而南方采暖用气较快增长。南方冬季分户采暖接近300万户,壁挂炉年出货量增速超10%。从工业领域用气结构看,发电用气增速将由负转正,工业用气需求稳定,交通用气需求下降。特别是2022年以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电力供应紧张,下半年全国用电量增速回升至5%,迎峰度冬期间部分区域电力供需偏紧,新投产气电装机拉动一定增量需求。2022年国内天然气产量有较大增长,1—11月同比增长6.4%,达到1974亿立方米。在进口现货天然气价格高企,需求总体稳定情况下,我国的天然气进口量显著下降,前11个月同比减少了近10%。预计2022年的天然气进口量降幅在10%,是近10年来首次负增长。

习总书记出访,中国与中东合作加速

2022年12月7—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赴沙特进行国事访问,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同近20位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举行了双边会见,并在两个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实完善了中国与阿拉伯以及海合会国家务实合作的四梁八柱以及在政治、经贸、能源、文化和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规划,推动我国与中东和阿拉伯国家合作进入加速提档期。中国领导人此次出访中东,深化了我国和阿拉伯国家发挥彼此优势,实现贸易多元化的路径,有利于加强与中东,特别是与对我国最大石油出口国沙特的关系,也将在稳定全球能源市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我国与沙特达成的合作来看,双方签署了20份合作成果文件,主要集中在经贸,特别是能源领域,有助于我国进一步拓展经贸合作领域,其中在部分石油交易中提出使用人民币结算,也将大大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疫情推动,石化行业深层次变革

2022年年初以来,奥密克戎病毒肆虐全球,成为全球石油石化行业复工复产新的阻碍。亚洲地区疫情防控举措严格以及美联储的紧缩货币政策成为抑制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导致全球经济增速远不及预期,各咨询机构纷纷下调年度经济增速。经济增长本就乏力,滞涨现象一直存在,而同期俄乌局势持续恶化,随之带来国际油价、气价和大宗产品价格大幅攀升,进一步推高了各国通胀压力并严重抑制了下游石油石化产品消费,导致全球石化行业盈利水平出现了20%以上的下滑,大量装置因此宣布降幅或者推迟投产。此外化工产品效益不及油品,也阻碍了一部分企业增产化工原料的努力。俄乌局势的进一步恶化之后,欧洲地区石化工业受到更为严重的冲击,部分装置接连宣布减产、停产,导致欧洲地区包括纯苯在内的部分石化产品一度出现紧缺及产品价格大幅攀升,拉动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石化产品套利出口大幅增长,也疏解了一部分因国内价格低迷,需求不振以及产能投放集中带来过剩压力。石油石化产品供需格局的变化将在接下来的几年持续演进,动荡的局势成为促进石油石化产业深层次变革的重要力量。

天然气短缺,多地现柴油荒

近年受疫情反复抑制投资影响,全球炼油行业产能原地踏步或下降,影响了成品油整体供应能力。随着冬季季节的逐渐来临以及俄乌冲突导致的俄柴油出口受限加剧,随着天然气供应短缺在全球多地出现以及“油代气”发电现象再次抬头,“柴油荒”在欧洲、美国等多地出现。柴油的多用途是导致需求荒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能源署(IEA)在2022年11月数据显示,柴油价格和其裂解价差在10月飙升至创纪录水平,分别较2021年同期上涨了70%和425%,而同期基准布伦特原油价格仅上涨了11%。在欧洲及美国等不少地区,冬季来临之后,柴油的价格已经远高于汽油。柴油价格高涨成因很大程度上是天然气短缺驱动,可以视为天然气价格波动带动了柴油价格,而长期以来的油气价格形成机制特点是油价是气价的“标杆”。柴油荒的出现可以视为油气价格形成机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气价拉动油价上扬。总之,2022年,由乌克兰危机带来的博弈与对抗,已经引发了一场堪比上世纪70年代的全球性的能源危机。50年前的那场由沙特等阿拉伯产油国向美欧和日本等西方国家发起的石油禁运带来的全球性能源危机依然历历在目。不同的是,从“卖”与“买”的转换,体现了全球能源格局深层次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美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实力和影响力在显著增强,因为其通过向欧洲出售高价油气变相“绑架”了欧洲,同时强化了与中东产油国的盟友关系;二是欧盟的地位在急速滑落,能源转型进程受阻,能源安全得不到保障,既丢掉了引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面子”,又输掉了国家安全的“里子”;三是俄罗斯的地位显著下降,被制裁、被限制,俄欧之间1500亿美元规模的能源贸易将重新规划和分配;四是以沙特为首的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地位在上升,域外大国更加重视中东,纷纷来中东“寻油找气”,中东国家议价能力和战略自主显著增强,下一步“OPEC+”将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决定增减产及增减产幅度;五是中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总体保持稳健,但外部风险和挑战在上升。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

四、天然气供应极不稳定 俄罗斯天然气终将返回欧洲

卡塔尔能源部长兼卡塔尔国营石油公司QatarEnergy负责人Saad Al Kaabi上周六表示,由于需求增加导致供应短缺,全球天然气市场在为未来几年将保持不稳定的格局。

据他称,由于温暖气候,欧洲地区的天然气价格下跌。但因为难以获得俄罗斯的天然气,欧洲可能很难为下一个冬天提前储备好所需的天然气库存。

俄罗斯终将重返欧洲

Al Kaabi警告称,未来天然气供应将极不稳定,卡塔尔虽然已经向市场供应了大量天然气,但这还不够。他预计在2027年之前,全球市场不会有额外的天然气供应出现。

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今年欧洲在为冬天补充库存的时候情况会如何发展,其已经很难获得俄罗斯的管道天然气,而这是欧洲补充库存的主要来源。

Al Kaabi进一步指出,尽管欧洲努力尝试能源供应的多样化,但由于缺乏替代来源,欧洲国家最终还是会回到购买俄罗斯天然气的情景

他解释道,俄罗斯和欧盟会以某种方式解决地缘政治冲突,然后俄罗斯能源重返欧洲市场。虽然欧洲正在使能源供应多样化并停止100%依赖俄罗斯,但事实上俄罗斯天然气正在回到欧洲市场。

他认为这对欧洲的天然气行业和整个欧洲市场来说是好事情,俄罗斯天然气的重新流入也有助于稳定当地的能源价格。

液化天然气交易量创下新高

据Refinitiv的数据,2022年全球消费者累计进口液化天然气达4.09亿吨,比上一年度的3.796亿吨上涨了7.7%,创下历史记录。

而这创纪录的液化天然气需求中,欧盟贡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欧盟地区的购买量占到2022年液化天然气全球交易量的25%,进口量达到1.01亿吨,同比增长近58%

另一方面,由于欧盟急于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欧盟也成为液化天然气的优质市场,其天然气基准价格大幅飙升,从而在全球液化天然气交易中胜过亚洲买家,狂扫液化天然气商品。

当然亚洲地区因为疫情削减了对天然气的需求,加上部分南亚国家无法负担液化天然气产品高价退出竞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2022年欧洲买家在液化天然气市场上的大规模采购。

但分析师指出,随着中国在新的一年全面重启经济,对天然气的需求可能大增,从而提高全球需求水平,这将导致包括液化天然气在内的天然气市场价格再次飙升。

这也会让欧盟为下一个冬天提前储备天然气的努力变得艰难。

来源:财联社